10月1日,新西兰政府新政正式实施:海外买家购买新西兰房产,必须提供新西兰的银行账户和IRD税号;持有时间不足 2年的居民住宅(自住房和其它特例除外)将征税。
11月1日央行新政正式实施:购买投资房产(自住房以外的房产),最低首付比例从20%提升至30%。奥克兰房产成交量从10月起骤降,有分析认为是新政的效果,但也有人士认为是中国加强资本管制,防止资金外流导致。
今年10月之前,奥克兰房产市场热火朝天:房价和成交量接连破纪录;淡季也转身变旺季:多年来最忙碌的6月,多年来最忙碌的7月,多年来最忙碌的8月…….然而本应是旺季的10月和11月却风云突变:虽然价格依然坚挺,但成交量持续低迷,拍卖成交率不足30%,个别拍卖场上甚至出现零成交记录。有分析指出,成交量低迷,卖家心理预期降低,正是自住买家购房的好时机。
新西兰加大建筑许可和特殊住宅区数量,但奥克兰住宅依然短缺
为解决奥克兰住宅短缺问题,政府加大了建筑许可发放量,仅7月份,奥克兰建筑许可就达到1116个,近10年来首次单月数量过千。此外,奥克兰今年新增多个特殊住宅区(SHA),总数量达到97个。区内的住宅建设,可以简化审批手续,并兴建高密度住宅,但许多住宅项目却迟迟没有开工。官方报告显示,奥克兰房屋短缺的状况会持续到2028年。在奥克兰住宅市场长期供不应求的背景下,住宅既是商品也是投资品,房价长期走势依然看涨。
从今年年初开始,越来越多的奥克兰的房地产买家前往周边地区置业,怀卡托等地的房价因此被推高。买家“逃离”奥克兰有以下几个原因:
1)奥克兰房价居高不下,无力负担的人被迫离开。
2)老年人退休以后,主动卖掉奥克兰的房产,去外地特别是海边购买豪宅。
3)11月央行新政实施,奥克兰投资房产的最低首付比例提高至30%,而其他地区并无此限制,投资人士因此转换阵地。
汉密尔顿发布最新住宅估价(CV),均涨幅高达21%11月,汉密尔顿公布的住宅估价(CV)显示,同2012年相比,汉密尔顿房价普涨,3年间涨幅高达21%。而2012年的CV同2009年相比,涨幅仅有0.8%。来自奥克兰的房产买家,是推高汉密尔顿房价的重要因素。
7月,在野的工党发飙,指责中国人推高奥克兰房价,令新西兰人无房可买。该月,英文《先驱报》发表了数篇关于中国买家炒高奥克兰房价的新闻和采访,并援引工党的信息,称华人买走了奥克兰39.5%的房产,令新西兰人梦断房产市场。但总理约翰·基始终力挺华人,并表示他知道的地区都希望华人过来投资房产。
工党党魁 Andrew Little
7月,住房和建设部长Nick Smith宣布强化住宅租赁法案,要求房东必须为出租房安装保温棉和烟雾报警器。Nick Smith表示,从明年7月开始,所有出租房必须安装烟雾报警器,但约10万套结构老旧、改造困难的房屋可被豁免加装保温棉。
9月,上海鹏欣收购新西兰农场受挫。2014年,鹏欣的子公司以大约8800万纽币的最高出价成功竞标,拿下新西兰最大的农场之一:Lochinver Station,并签订了收购协议。但今年2015年9月,财长Paula Bennett和土地信息部部长Louise Upston否决了收购案,依据则是《海外投资法》。该法规定,只有确保外国企业够购给新西兰带来更多收益(more net benefit)的情况下,外国企业方能击败本土竞争者中标。
奥克兰市政府10月宣布,奥克兰住宅建筑工地,存在大量违规操作行为,被检查的建筑工地竟有有1/3不合规范,某小区的住宅,连承重结构都存在质量问题,安全隐患巨大。市政府表示,建筑业蓬勃发展,导致工人不足,很多缺乏资质的人涌入这一行业;而质量监管人员亦疲于应付,平均要同时监管25个工地,产生大量安全隐患问题。
研究显示,现行法律对土地面积、建筑高度和市政规划的规定,限制了土地供给,推高了土地价格,从而增加了住宅建设成本。这使得开发商建设廉价住宅动力不足,只有建设高端住宅才有利润,增加了首次置业者买房的难度
未征询居民意见,奥克兰市政府将独栋豪宅区改为高密 度住宅区奥克兰的“独栋住宅区(single-house zone)”,只可以兴建单层或双层的低密度建筑,前后是花园和绿树。许多富人和喜欢安静的老年人在此居住。但11月,奥克兰市政府宣布,其有权在不知会当地居民的情况下,将十余个城区的独栋住宅区,规划成公寓等高密度住宅区。此举引发当地居民强烈不满。
12月10日,奥克兰市长Len Brown表示明年奥克兰地税将上升3.5%。在提交他任期内的最后一项预算,即2016奥克兰第一份预算方案时,Len Brown说明年居民住宅地税将上涨至3.5%。新的预算将从明年7月开始生效。Len Brown在竞选奥克兰市长时曾许诺,把地税涨幅控制在2.5%以内。公开表示不再连任以后,Len Brown愈发任性,已然不再顾忌形象。
奥克兰市长Len Brown
(资料来源:nzherald, staff, 3news等;
部分图片来源于Google.co.nz)
来源: 逸居编辑部
(2015/12/16 18:52:53)